长春健康职业学院毕业证样本:一张纸的重量,一座城的温度
2025年盛夏,当林夏从长春健康职业学院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的那一刻,她的手指在红色封皮上停留了片刻。这张薄薄的证书上,烫金的校名与长春净月开发区的江河剪影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实践、担当与乡村振兴的旅程。
林夏的故事始于2022年。那年,她带着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从吉林小城来到长春。彼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所由吉林省水利厅直属的高职院校,早已与身后的江河湖库形成了“水城融合”的独特生态。学院的28个专业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测量技术、智慧水利技术等专业,几乎每门课程都与吉林省的重大水利工程紧密相连。
“我们的课堂,经常在松原灌区。”林夏回忆起大二时的《水利工程制图》课。老师带着他们走进正在建设的松原灌区,学生们围在施工图纸旁,观察如何通过精准测量确保渠道走向。更让她震撼的是,学院直接将灌区的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项目——2023年,她所在的班级参与了松原灌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在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的指导下,亲手完成了部分模块的编程与调试。
这种“灌区化实践”模式,让林夏的毕业证上不仅写满了理论知识,更承载了真实的行业经验。正如学院党委书记王彧杲所言:“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已经拥有至少一部水利工程案例集。”
林夏的毕业设计,是一部名为《江河共治》的纪录片。镜头里,她跟踪拍摄了三位同学:智慧水利技术专业的王磊在松原灌区调试水位传感器;电子商务专业的李娜在直播间推广“查干湖胖头鱼”;还有她自己在“松辽现代水利产教融合共同体”中,与三峡大学教授讨论水网规划方案。
这些故事,正是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的缩影。在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组队完成项目:水利专业的学生负责渠道设计,电商专业设计营销方案,计算机专业则负责数字化管理。2024年,这种模式催生了学生团队开发的“松原灌区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不仅在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更让几位主创在毕业前就收到了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的签约邀请。
林夏的毕业证上,有一枚特殊的印章——“松辽现代水利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这是2024年学院与吉林省水网发展集团、三峡大学等单位共建的产教融合平台,学生可以在这里参与从水利规划到运维管理的全流程。她的室友赵阳,正是通过这个平台,在毕业前便成为松原灌区管理中心的见习工程师。
2025年7月,林夏的毕业证被装进档案袋,与她一同奔赴的,还有学院提供的“就业礼包”:长春市人才购房券5万元、引才补贴2万元、每月300元的租房补贴。这些政策,让许多毕业生选择留在长春。据统计,2025届毕业生中,近百人入职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及旗下企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15名同学更是全部通过中水东北公司的严苛考核。
但林夏的选择更令人意外。她联合几位校友,在长春创立了“江河智联”科技公司,专注于水利数字化解决方案。这个决定源于大二时的一次实践——当时,他们团队为松原灌区设计的“智能巡检无人机”项目,在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奖金10万元加上学院的配套奖励,成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我们的毕业证,其实是吉林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入场券’。”林夏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幅照片说。照片里,她和同学们在松原灌区的渠道旁合影,背景是正在安装的智能水位监测设备。那里,曾是他们无数次调试算法的地方。
2025年7月,林夏作为校友代表,回到了母校。这一天,学院正牵头成立“松辽现代水利产教融合共同体”,吉林省水网发展集团、三峡大学等2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仪式上,她见到了刚入学的新生,他们的课表中,赫然写着《大国水网讲坛》——这是一门由吉林省水网集团总工程师、松原灌区项目负责人亲自授课的课程。
林夏突然明白,毕业证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张纸。它是长春这座“北国春城”与学院共同书写的承诺: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能找到实践的土壤,每一段青春都能在江河湖库间绽放光芒。
当她走出礼堂,长春的夕阳正洒在毕业证书的烫金校名上,那一刻,林夏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自己——在灌区、在实验室、在创业路上,带着这张纸的温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毕业证样本2022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 下一篇:长春早期教育职业学院毕业证样本2023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
Copyright ©2010-2015 永诚教育印刷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