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84年10月,1986年5月16日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校名。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成为甘肃省唯一省属民族师范院校,2013年5月被确定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海拔2870米,是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枢纽,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学校占地近千亩,校舍建筑面积31.0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5.60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2.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1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1.8万册、电子图书337.3万册。校园网实现全覆盖,建有14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93个校外实训基地。主校区依山傍水,融合藏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功能布局,晨读场景极具特色——汉族学生研读《安多藏语教程》,藏族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形成双向文化浸润的独特氛围。
学科体系: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开设4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重点建设领域包括藏学研究、高原生态、民族教育等,设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多个研究机构。
师资结构:现有教职工700人,专任教师506人,占比72%。高级职称教师187人(正教授51人、副教授15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356人,占比63.2%。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3人。教师团队在藏学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如赛仓·洛桑华丹教授的《赛仓文集》获省级社科奖项,带动一批青年学者成长。
民族教育特色:作为安多藏区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学校坚持“双语教育+文化认同”模式。所有专业必修《民族教育心理学》,78%新生具备基础藏语能力,42%来自农牧民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2%以上,80%服务于甘南藏区及周边民族地区中小学,成为双语师资培养主力军。例如,数学专业毕业生需掌握用藏语谚语讲解勾股定理的技能,体现“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培养目标。
科研创新:升本以来教师发表论文2101篇(SCI/EI/CSSCI收录132篇),获授权专利35项,出版专著百余部。承担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38项,在高原生态保护、藏文古籍编译、河洮岷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优势。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工作站、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现有在校生10897人,涵盖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68%,是内地藏族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学校构建“团结、求实、创新、健美”的校风,通过民族文化墙、贝伦舞课间操、校歌传唱等活动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第二课堂开设近百个兴趣社团,如藏语书法、唐卡绘画、民族歌舞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友遍布民族地区教育系统,涌现出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毕业生主要面向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16省区就业,尤其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基层行政单位表现突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届生月薪约4010元,五年后可达12267元;动物科学专业五年薪酬达12706元,历史学专业五年薪酬11832元,体现专业适配性与职业发展潜力。学校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荣誉,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面对新时代教育变革,学校正探索“应用型转型+民族特色”发展路径。需在保持双语教育优势的同时,对接新课改要求,培养既懂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毕业生需兼具藏语吟唱格萨尔王史诗的能力与人工智能原理讲解技能。未来将深化与国家民委、地方政府合作,拓展国际交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建设成为“区域内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民族大学”。
校友普遍认可学校“艰苦创业、扎根基层”的办学精神。2011届毕业生表示:“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学院用二十余年时间从师专升格为本科,凝聚了无数师生的心血。”社会评价中,校友会排名616位、软科排名577位,反映其在民族师范院校中的领先地位。负面评价多集中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但“高寒缺氧中坚守教育初心”的精神广受赞誉。
学校面向全国16省区招生,以甘肃为主,涵盖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民族地区。招生采用“双语测试+文化认同”机制,优先录取具备藏语基础的农牧民子女。升本后保留专科层次教育,同时拓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国际合作项目。毕业生可通过考研、西部计划、基层选调等途径继续深造或服务社会,形成“本科-专科-成人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形成“师范性、民族性、高原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其历史贡献不仅在于培养2万余名民族地区人才,更在于构建了藏区文献典藏、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的中心地位。面对新时代挑战,学校正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上一篇:甘肃政法大学毕业证样本2022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 下一篇: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证样本2022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
Copyright ©2010-2015 永诚教育印刷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