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专业、以高质量低价格的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手机微信号19373860960(佳诚)

客服QQ:542098856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甘肃青海宁夏海南学校资料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证样本2022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证样本2022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证样本





——民族教育高地的坚守与创新之路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始建于1984年,前身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成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作为甘肃省唯一省属民族师范院校,学校坐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海拔2870米),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是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枢纽。其办学定位明确为“培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人才”,服务甘南藏区及周边民族地区,形成“师范性、民族性、高原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

二、地理环境与校园建设

主校区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31.0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5.60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2.98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融合藏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功能布局,标志性建筑包括逸夫楼、香巴拉书院、和美门、音乐厅及达娃湖景观带。图书馆藏书71.8万册,电子图书337.3万册,2025年新增“AI馆员”智能服务系统,实现古籍修复技艺传习点授牌,并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学生公寓实行公寓化管理,配备独立卫生间、电话及网络,周边设有商店、书店等生活配套设施,形成“安全、便捷、人文”的育人环境。

三、学科专业与师资力量

学科体系: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开设4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包括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地理科学、酒店管理等。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重点建设领域包括藏学研究、高原生态、民族教育等,设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多个研究机构。
师资结构:现有教职工886人(含柔性引进人才),专任教师698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比59%(正教授141人、副教授274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75.6%(博士227人、硕士308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3人。教师团队在藏学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如巩红冬教授团队主导的《植物学》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任建明教师在国际期刊《Microorganisms》发表高原生态研究论文。

四、科研创新与学术成果

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38项,发表SCI/EI/CSSCI收录论文132篇,获授权专利35项,出版专著百余部。在高原生态保护、藏文古籍编译、河洮岷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优势,如“甘肃省甘南高原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实验室持续产出成果。2025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甘肃省青年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团队在《植物学》课程建设中获国家级认可,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在全国文商旅经营与策划虚拟仿真大赛中斩获二等奖。

五、人才培养与就业前景

实施“双语教育+文化认同”模式,78%新生具备藏语基础,42%来自农牧民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超92%,80%服务于甘南藏区及周边民族地区中小学,成为双语师资培养主力军。2021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应届生平均工资3800元,5年后达6700元,主要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67%)及教育培训行业(51%)。学校通过“西部计划”“基层选调”等渠道拓宽就业路径,2025年与天津农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产学研融合。毕业生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动物科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展现强劲发展潜力,五年薪酬分别达12267元、12706元、11832元。

六、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

在校生1.09万人,涵盖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68%。校园活动丰富,设有近百个兴趣社团,如藏语书法、唐卡绘画、民族歌舞等,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写”决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贝伦舞课间操等活动。图书馆开展“您看书 我买单”现场借购活动,提升资源利用率。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配备独立卫生间、电话及网络,周边生活设施完善。校友遍布民族地区教育系统,涌现出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形成“艰苦创业、扎根基层”的办学精神。

七、社会影响与荣誉奖项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校友会排名616位、软科排名577位,反映其在民族师范院校中的领先地位。社会评价中,校友普遍认可学校“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培养目标,2011届毕业生评价“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学院用二十余年时间从师专升格为本科,凝聚了无数师生的心血”。学校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成为安多藏区人才培养核心基地。

八、最新发展动态与挑战

2025年,学校推进应用型转型,深化与国家民委、地方政府合作,拓展国际交流。例如,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举办2026届毕业生秋季招聘会,与天津农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但“高寒缺氧中坚守教育初心”的精神广受赞誉。学校正探索“应用型转型+民族特色”发展路径,培养既懂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毕业生需兼具藏语吟唱格萨尔王史诗的能力与人工智能原理讲解技能。

九、招生与升学通道

学校面向全国16省区招生,以甘肃为主,涵盖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民族地区。招生采用“双语测试+文化认同”机制,优先录取具备藏语基础的农牧民子女。升本后保留专科层次教育,同时拓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国际合作项目。毕业生可通过考研、西部计划、基层选调等途径继续深造或服务社会,形成“本科-专科-成人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25年新增校企合作项目,如与天津农学院共建实验室,推动产学研融合。

十、总结与展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师范性、民族性、高原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其历史贡献不仅在于培养2万余名民族地区人才,更在于构建了藏区文献典藏、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的中心地位。面对新时代挑战,学校正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未来,学校将深化与东部高校合作,拓展国际交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建设成为“区域内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民族大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一篇: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证样本2008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下一篇:甘肃联合大学毕业证样本2012年全日制模版图片

Copyright ©2010-2015    永诚教育印刷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